古老的傳染病–瘧疾如今仍在威脅人類。據統計,全球有40%以上的人口受瘧疾威脅,每年有3-5億人罹患此疾,近300萬人因此死亡,其中90%發生在非洲撒哈拉以南。1945年台灣瘧疾感染肆虐,當時台灣地區總人口780萬中約有120萬個瘧疾患者,直至1965年經官方及各界協助,才得以根除,並經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為瘧疾根除地區。
瘧疾(malaria)主要經由瘧蚊叮咬人類傳染,亦可由輸血或消毒不完全的注射器傳播,先天性感染很罕見。全世界瘧蚊種類共422種,主要為矮小瘧蚊,台灣地區瘧疾大流行期,矮小瘧蚊分布於全島,典型的瘧蚊滋生場所為山腳地區水邊長草、水質清澈的溪流,矮小瘧蚊徹夜叮血、高峰叮血期在午夜時分。瘧原蟲是導致瘧疾的寄生蟲,感染人類瘧原蟲共有四種,分別為惡性瘧、間日瘧、三日瘧與卵圓瘧。蚊子通過叮咬將瘧原蟲經唾液注入人體血液,於血液及紅血球內進行無性生殖,寄宿人體血流、肝臟及紅血球內,疾病潛伏期會隨瘧疾種類而不同,惡性瘧約十二天,間日瘧、卵形瘧約十四天,三日瘧約三十天。影響潛伏期長短的,除了因瘧原蟲在人體內的無性分裂期間不同外,還包括人體抵抗力之強弱及其它因素,故亦有長達數月至數年之久者。編輯推薦:(研究表明威而鋼可以可以阻止瘧疾傳播)
瘧疾診斷方式是以血液的顯微鏡檢為主要依據。瘧疾患者會出現畏寒、發燒、出汗等疾狀,有時會出現腸胃道症狀,如噁心、嘔吐,因感覺忽冷忽熱,引發劇烈顫抖,因此台灣早期俗稱為「打擺子」,因類似流行性感冒,所以在非流行地區常被忽略。瘧疾中以惡性瘧最嚴重,死亡率高達10%,會出現腦性瘧疾、意識不清、昏迷、貧血、血小板低下、器官衰竭及休克等症狀。瘧疾早期治療用藥包括:Quinine、Mefloquine或Chloroquine,但由於抗藥性瘧疾盛行,據WHO統計至2006年1月,由中國大陸以中藥提煉出來的青蒿素之合併療法,為56個國家採用為治療瘧疾的第一線用藥,其副作用包括輕微的腸胃道不適、暈眩、耳鳴、及肝功能上升等情形,故用藥期間需密切與醫師配合,以免抗瘧藥物的毒性及副作用。
台灣目前雖為瘧疾根除地區,但境外移入之瘧疾預防仍不可忽略!。據疾管局統計,台灣自瘧疾疫情根除後之確定病例感染原因以出國工作、經商、觀光旅遊、來台定居及外籍學生為主、其餘尚包括外籍新娘、僑胞等人士之境外移入。故欲前往疫區工作或旅遊前,須事先與醫師討論預防性抗瘧藥之使用種類,在了解抗瘧藥物的使用注意及副作用後,至疾病管制局及所屬分局和各縣市衛生局,免費索取防瘧藥品,於出國前一星期開始服用,連續服用至離開瘧疾地區後四星期停止。另外,重要的是,所有預防用藥,皆無百分百的保護效果,所以於疫區須避免被蚊蟲叮咬,且返國的三個月內若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,應儘早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,以幫助醫師早期診斷、早期治療,唯有這樣才能有效嚇阻及治療瘧疾,避免瘧疾重「蟲」現。